数字赋能 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22 17:34:44  来源:井冈山市行政审批局   字号:   打印本页

​  近年来,井冈山市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新路径,让数字化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发展的浪潮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数字赋能”传承红色基因,率先探索“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行动”,激活红色基因数字化传承密码,走出红色基因数字化传承的“新路子”。

  构建红色基因库,夯实数字化保护体系。采用文化遗产保护、测绘学、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数字视觉等多学科协同模式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和表达,建立井冈山红色基因数据从生产、标注、入库到加工、传播、应用的全体系闭环,完成了展馆与8处旧址旧居场景信息采集、10个红色故事拍摄、400多件三维文物、平面文物、书籍类文物信息采集和10余万字的文物档案编辑,将文物数字化形成红色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先后获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基因数字资源库系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AR探索游戏软件》等2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结合元宇宙、区块链等高新科技,创作发行了国内首批红色珍贵文物数字藏品,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之上摒弃复刻,进行了创意设计和开发,以既有版画视觉又有国画元素的渲染式手绘插画形式呈现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金融”“赤色邮政”“红色交通”等场景,使得收藏者能感受到那段烽火硝烟、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

  融合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场景。运用“AR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模,配上文字介绍和生动的语音讲解,让文物“活起来”。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使用AR智能眼镜,可自动识别文物进行智能导览解读,带领游客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全方位立体感受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引入“AI数字人导览讲解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计算机视觉、数字人和物联网等技术,以博物馆官方讲解员的真人形象构建虚拟数字人为导览形象,搭载听、点、拍、问四大功能特性。该系统在展厅内设置了33个自动感应讲解点,57个拍照识别点,62个小故事,11首井冈山革命歌谣,游客走到哪里听到哪里,点到什么讲什么,拍拍图像就有故事呈现,问问“数字人”犹如导游在侧。对红色文旅旧址进行“XR”场景开发,通过拍摄棚部署的100多个高端工业相机、红外相机、激光器、传感器等,从各个角度捕捉图像,采集全息数据,并通过体积视频技术,将博物馆各革命旧址点进行场景还原,将静态场景“活化”。游客可使用手机作为终端进行实时互动,合成扩展现实(XR)的复合场景,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运用“5G+北斗”遥感技术,制作黄洋界景区三维模型、黄洋界保卫战动画还原和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路线图视频等内容展示,让游客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宣传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增添了表现途径及艺术形式。

  赋能思政教育,深化数字融合教学立足井冈山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全力推进馆校融合,创新开展“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行动”,利用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赋能红色基因传承,解决思政课程“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如支持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为井冈山红色标语进行AI数字化修复活动;组织十余家大学院校召开“第十四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学术论坛”,进行文、理、工跨学科交叉融合等创新研究,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建设数字井冈山地理空间框架;帮助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发设计中国红色文化翻译传扩虚拟仿真课程,并在全网全社会推广;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等。这些实践教学既能让学生实际操作,用所学知识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场景,又能为来井冈山游客和线上网民提供更多的体验,也是井冈山对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此外,还打造了“井冈山精神网络课”,为“网络课堂”系统内的100多家中小学互联互通,免费开放红色精品网络课。同时,该馆的“云讲解”“永远的井冈山”情景宣讲、“井冈党旗红·精神永传续”红色沙龙等宣讲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现场展演、视频播放、融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宣传井冈山精神,以数字形式赓续红色基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